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“人工智能+”,探索科技创新新方向——从政策导向看未来发展|人工智能|全国两会
来源:红星新闻
3月5日上午,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,听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。政府工作报告中,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”和“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,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”位列今年政府工作任务的二、三位。
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,春节前后,公众对于中国自主科技创新的突破有了更强的感知,DeepSeek全球出圈、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在春晚上扭秧歌,“杭州六小龙”为众人称道。

两会的代表委员中有不少是来自科技领域的,他们或站在学术界,或站在工业界,或站在交叉地域,都对政府工作报告颇有感触。
“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’,这太重要了,因为我们不能孤立地讲科技创新,如果不把产业创新结合到一起,很难产生实用价值。”全国政协常委、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、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、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对红星新闻如是说。
持续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
赋能千行百业、走进千家万户
全国政协委员、全国工商联副主席、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,政府工作报告提到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”,为打破发展瓶颈、提升竞争力提供根本遵循。回顾过往实践,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利刃、产业升级为路径,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转型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活力。
“人工智能”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词。去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开展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。

在3月5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国新办吹风会上,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、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表示,就是要抓住这次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机遇,使我国的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、市场规模优势充分结合,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广泛应用,努力推动人工智能真正能够赋能千行百业、走进千家万户。
齐向东表示,目前,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兴起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影响深远。在生产端,可以促进前沿高新技术应用、大规模新场景示范落地;在消费端,可以广泛触达终端,刺激消费者需求,为各地区带来全新发展契机。
陈昌盛在国新办吹风会上指出,终端应用方面,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,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、AI手机、AI电脑、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快速发展。发展人工智能终端,既可以跟我们的制造优势结合,加快商业落地,同时也可以跟老百姓的需求更好地结合,让老百姓更快享受智能生活。
除了人工智能这样的新兴产业,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,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,培育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具身智能、6G等未来产业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、本源量子首席科学家郭国平对红星新闻表示,这为量子计算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,让科技工作者们备受鼓舞。
国新办吹风会上,在对去年政府工作亮点的补充中,提到了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“本源悟空”上线运行。“本源悟空”正是郭国平团队自主研发的。对此,郭国平表示,量子科技是世界科技前沿。随着“本源悟空”的上线运行,我国在超导量子计算领域已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自主技术体系,实现了从量子芯片、测控系统到极低温环境支撑系统的全链条技术闭环。
如何科技创新?
探索国家实验室新型科研组织模式
刘忠范表示,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“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”“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‘帽子’治理”“加快概念验证、中试验证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”等,这些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的要点都很重要。
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些新提法,刘忠范也很振奋。关于“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”,刘忠范解释,自由探索式的纯基础研究,并不需要有组织,而是大学教授领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做的研究探索,天马行空,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。
但对于面向高科技产业、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,刘忠范认为有组织很重要。他指出,硬科技产业需要从基础研究抓起,扎实推进。此类基础研究的目的性很强,更需要聚焦而不是自由探索,需要有组织地科研攻关,这样才有助于产业突破。例如,人们关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,不仅仅是拼算力,还有底层的算法问题,有着巨大的创新空间,DeepSeek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例证,这需要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创新。

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“探索国家实验室新型科研组织模式”。刘忠范认为,国家实验室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第一梯队,它体现的是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它不应是自由探索式的纯基础研究,而要从战略层面超前布局,解决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问题,应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。正因如此,国家实验室不能按传统科研机构模式建设与管理,需要创新机制,例如与企业深度绑定,培育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引领性高科技龙头企业。
记者 胡伊文 北京报道
点击进入专题:2025年全国两会2025两会·代表委员之声